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曖昧、瑰奇、指虛錄(舊評林鉅的指虛錄)

(舊評林鉅的指虛錄)

  在指虛錄一展中,可以撇見藝術家使用的藝術曖昧語言技巧已經成為策略,看起來是岩石、枯木卻又形似肉身的肌理,水中的石頭彷彿線菩薩的臉龐,而在整體畫面沉穩完成度極高的風景寫實中,卻又靈光一現。這種從大自然中看見更多虛空之物的「曖昧化描寫」是圖像化的語言與形象的實驗,再現藝術家日常生活在大自然中看見的變形記。


 
 九十年代末,林鉅是挪用復古圖式現象較早的新文藝復興者。當新世紀開始原本是用新媒體新藝術前衛語言的藝術家如姚瑞中等人都開始復古運動,甚而以臨摹中國歷代經典書畫為名,林鉅是早於上個世紀末九十年代就開始緩慢修煉圖像的媚惑玄思者,堪稱是新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旗手。在這種幽微與復古的趣味中,林鉅的作品其實不那麼新聖像,也不那麼諷刺與政治,而是更深沉的回歸古人的新趣味。

 在2005年展於仙那度變奏曲一展中的作品《視肉觀音》三聯作(2005)、《枯木羅漢》三聯作(2003-4)、《觀自在山水》三聯作(2005),畫中對像化的客體,身體化為山水意象,既是園林中的奇石枯木,卻又形似觀音、羅漢座像的形,彷彿是嘲弄佛教枯木坐與著相觀,也像是描寫荒野中魑魅魍魎的靈類顯相。這樣的復古風格不僅是反諷手法的仿古喻今,而是一種更內斂的沉穩畫面。如果鄭在東具有自我觀照之懷舊情懷,透過經典與文人圖式作一文人雅士身分認同之摹寫,那麼,林鉅的坐像系列,仿古式改寫具有顛覆意味。




    如果說末法時代中大雄寶殿中看似正統佛教,其實已是野心盤據的人類政治鬥爭場域。如同宗教史中組織化後背離原型之光的形式主義與僧侶爭奪詮釋權以強調正統之爭,卻已遠離原典的原始模型;那麼,林鉅的畫作是更誠實與更接近原始宗教的圖騰,萬物皆有靈。

    乍看之下,林鉅作品的畫面描繪的萬物有靈讓人心生恐懼,有的殘敗有的看來既野且妖,其實是誠實可愛的聊齋小妖,比起道貌岸然的偽宗教畫,具有幽默感的土俗風格反倒是光明多了。


    在西方古老靈修的鍊金術中,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便是面對黑暗面,透過一套有效的轉化方法,協助與光照生態的殘缺的精靈有情使其修補得証,這也就是從集體無意識的阿賴耶識將粗物質轉化成內在智光。而這也是傳統畫圖功夫的秘密,重點在於有無此精緻的天生能力。我們說魅力,一個人或是一幅畫有無魅力,其實正是那看不見的神秘。西方啟蒙主義之前所稱的charisma的原始本意指的正是此點石成金的內在能力。


    枯木的元素在新作之中,繼續其變形想像。不同的是,從坐像的形象畫移轉成地景式的風景畫,偶然有像是小刺點或是欲望小物件式的出現在幽森的風景深處,像是鬼火與靈魅之物或像是水中石頭成了水神女影或者是在自然枯木形象中看見人性肉慾物化的投射與交媾圖。這種手法,不只是曖昧化的語言,絃外之音的藝術,也是藝術潛在的顛覆性格。

《古木觀音2/2005/ 221x113 公分/水墨紙本/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和姚瑞中的怪誕美學同企圖,不是正宗正經八百的文人畫傳統主題,自然無法以新文人畫類分之,是不分時代的靈異美學,甚至是傾向厘俗的私藏畫卷或羶色腥繪本。如此以新的仿古方法與媒介,或者以傳統材質繪製現代繪畫成為九十年代以來逐漸形成的「文藝復興運動」。在崇尚新即前衛的當代藝術中似乎是一種反政治的非主流思考。

早期在八十年代以來林鉅以叛逆特質,也曾經是行動藝術的重要演出者。息壤脫胎自一間酒館集會的青年藝術團體,幾經聚會展出都在非正式的替代空間,如今昔日的青年也都是中年重量級的藝術家,如陳界仁與高重黎。息壤一辭典出神話不斷生息之土,猶如西方神話中為人類盜火的普羅米修斯,幾位藝術家有都具有非正式學院的藝術家神氣。



 林鉅作品透著一種神秘主義氣質,王嘉驥並形容其作品是「折衷主義的聖像,是從反聖像的廢墟中,接枝再生出來的。」王嘉驥稱其作品與泛靈信仰有關,便是指稱其作品中非人化的對象化描寫,將人與物的界限模糊化,透過形象擬人化使物有靈性的曖昧化描寫。

    在1999年祕異九鏡系列作品《棄身圖》、《地母圖》、《採藥圖》,以設色紙本呈現傳統道教水陸圖像,如《棄身圖》畫中人物腸開肚裂,無頭,似由花草替代,人身卻又作觀音坐姿,右手扶膝,左手自在擱放。取典自山海經的視肉傳說,身體政治化的犧牲圖像也來自藝術家個人成長經驗具體化與轉化為圖像的身體實踐,圖式不過是藝術家轉化個人與集體無意識與意識經驗的媒介。

    以身體肢殘,非完整身形之形式來破壞傳統,是以當代身體政治為論述改寫與再創造傳統圖式,這不是繼承原本傳統圖式,而是藝術家本身的獨特美學以傳統圖式之改寫(paraphrase)作為藝術實踐之策略。從生態主義切入藝術觀點,人類是現代主義自我中心的欲望機器,欲望過大終惹得大自然反撲。林鉅的畫是生態主義的幽微自然企圖指出與解構人的自大形象。


在消費主義的年代而裡如果我們已經分不出真假,我們迷失在藝術的價值論斷需要各種指標來框架與標準化,有一天當我們發現了仿古的價值,開始消費自己的傳統時,才驚覺當古人說所指非月時,我們早就已經失去了真理,於是乎所有的騎士都在找尋聖杯,而所有的旅人都在尋找自己。(Artemisia's DoXa)


軟土深掘 : 歷史性之後與反敘事之前觀看敘事紀錄片與found footage

  影片來源:YOUTUBE_廖克發<<還有一些樹>>片段 「動態影像*在電影院做放映,與在美術館作展出,兩者的差別是甚麼 ? 」我對於藝術視覺影像的古典提問。 敘事,就是描述故事         在紀錄片 << 還有一些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