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

論述式的電影藝術:繁複與思考之間的相似性


短評/劉窗〈比特幣礦與少數民族田野錄音〉,2018,三頻道錄像
展於國美館亞洲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比特幣是甚麼?


    這是一個虛擬貨幣,一開始,我可能已經模組化對於任何採取這樣形式的紀錄片藝術片,混血的藝術片類型都要加以懷疑。在形式上這是將文本當作材料的剪接組合的論述。我有些著迷,像是對於新形式的著迷。尤其是把電線桿上的天線當作彈古琴的音畫分離卻又tune的剛剛好而喜歡不已。

    而其將虛擬貨幣與少數民族聲音採集的並列,一種完全不相干卻又加在一塊的處理感到好奇。這個差之毫釐的神來一筆他們的雷同性共質性是什麼?

聲音可以成為貨幣嗎?


    根據作者座談名稱附會,我想了很久。我喜歡這件讓人思考的影片。

    把聲音代換,看不見的波律=聲音,這問題意識非常類似我在某個時期的思考,有形之物金錢代表的價值是巫術嗎?我當時思考的是工作賺取的薪水透過現代金融交換ATM我們得到的是一筆帳戶內的數字,如果不轉換成=提取成現金,轉匯給其他人,其實都是看不見的數字紀錄,就像是巫術一樣。

複雜的多種文本剪接:從索拉力星到第三類接觸


    因為被我用簡化的理解就簡單地帶過了想要理解創作者的想法這件事。最簡單的也就是最複雜。我因此喜愛這個影片,還去展場看了兩次。


    有一種創作作品非常特殊,他們會邀約評論者有創作的衝動,這件作品即是其一。
    就像是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之於畢贛一樣。

    春天還未來,這件作品讓我種子抽芽的時間感提早到來,或者說延遲了二十年的影像創作欲重新復返。
    因為作品的技術不是在於媒體科技多麼翻新的門檻,這件作品的技術是在於文本編輯的縫接能力。這也是我曾經思考過的運用影片來作論述的可能,而且創作者使用的材料非常陽春,都是影片再加以剪輯配上文字,以及聲音,因此這樣的組織技巧也就是用腦的編輯能力高於美術技術的操作。


    剪接如此重要,這就是縫接理論。但是作品現場典型使用三一幕的畫面,就讓人必須嚴正思考電影藝術與錄像在現場部署時,敘事與影像思考的呈現問題。這就是觀眾接收的問題。
三格畫面,如同電影理論在說電影影像的蒙太奇如同象形文字,最基本的電影語言就是X+Y=Z。縫接剪接技巧那都是更複雜的技術了。
    但是,劉窗的作品不是使用影像的語言,而是更早期的圖文敘事,他其實是要探索聲音,波率,與看不見的他者。

    如果就兩個文本,塔可夫斯基的索拉力星以及七十年代第三類接觸,七十八十年代對於未來與科幻的想像電影,劉窗以相似性為基本聯想,他企圖把原始部落甚至是過去中國帝王對於樂器的史實紀錄來提出一種拼湊式的論述,那就是原始民族的巫術與非地外星文明的連結性。
    影像上的相似性最後也統計數據化如同波率上的數值。


    田野錄音與貨幣之間的共同性是什麼?一個是看不見的被記錄下來,一個是看的見的物件代表了看不見的金錢。但是還有一個變項,那就是使用者,貨幣的價值必須由使用者來賦予,聲音呢,聲音必須被聽見,這些聲音的紀錄與呈現,聲音/波率的使用、傳播、流通鍊,簡稱系統,與貨幣系統,嗯,這真是藝術家有趣的聯想呀~

剪接


   用一連串的聯想相似性依賴大量的文本知識來串連成論述一般的可以思考的電影美術。

    相似性,本片示範了影像語言中相似性其實具有規則,可參考李維史陀早期研究結構主義中的深層結構與淺層結構的,在書中<<面具的意義>>以民族誌中的詞彙查找出來的規則,透過分類與相似性,是原初的語言學。影像的語言也可以這樣玩嗎?這是我在思考的。


論述式的電影藝術:繁複與思考之間的相似性


    最後要下一個標題我選擇了上面這句。至於用字上用「繁複」取代原來要寫的「囉唆」,而用了繁複,卻又覺得其實「簡單」的很,甚至是技術上很low tech,關鍵是思考概念要爬梳過,就像是論述文章,引文與組織的功夫要花較多的精力在上面。寫到這裡,覺得有趣的東西被說的無聊了甚是惆悵。

軟土深掘 : 歷史性之後與反敘事之前觀看敘事紀錄片與found footage

  影片來源:YOUTUBE_廖克發<<還有一些樹>>片段 「動態影像*在電影院做放映,與在美術館作展出,兩者的差別是甚麼 ? 」我對於藝術視覺影像的古典提問。 敘事,就是描述故事         在紀錄片 << 還有一些樹...